校园生活

首页 > 校园生活 > 心晴花园
心晴花园

心声 | “我不想上学了” ——厌学的成因与应对·家长篇(下)

我不想上学了

厌学的成因与应对·家长篇(下)

 

了解到厌学的可能成因后,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做?

许多焦虑的父母都希望能够有一个教科书式的指引,能够帮助他们应对孩子“厌学”的难题,为此读了数不清的育儿宝典,也参加了众多家长课程,却发现空有一身真本领,恨无用武之地。

因为“孩子和我聊了两句就不愿意再说了,我只能自己干着急”。

 

此时就不得不强调的一点:

任何需要通过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解决前提都是良好关系的建立。

 

道理显而易见,人们都不会愿意相信和配合与自己关系不好的人:医患关系中,态度和蔼的医生,总是能获得更多病人的信赖和好评,病人良好的依从性甚至能够提升最终的治疗效果;师生关系中,学生往往也更愿意花功夫学习自己喜欢的老师上的那门课。

温暖而坚定的亲子关系,同样是解决厌学问题的前提。

因此,面对厌学的孩子,第一步应该修复受损的亲子关系。

而认真倾听,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最重要的方法。

 

关于倾听

这个方法看起来十分简单,实则很是困难。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立足于世的价值观,倾听,意味着需要走出自己熟悉的堡垒,尝试从话语中进入他人的世界。这个过程必然会产生“排异反应”——评判:ta这么想不够理性;ta太幼稚了;ta考虑得不够全面……

曾经有一位习惯自残的孩子告诉我:之所以自残,是因为无论说什么,父母都“听不进去”,总认为自己还小,说出来的话不成熟,每每听到一半,都会禁不住开始“教育”自己。到后面,孩子发现,似乎只有用极端的方式,父母“害怕”了,才会愿意“闭嘴”,听自己讲话。这种沟通方式让我无比痛心。

如果深陷于下意识的评判中,我们将很难继续在他人的世界前行,那就更谈不上理解对方了。真正的倾听,需要我们以第三者的视觉,察觉到自身“排异反应”,进而尝试把评判安放一旁,继续保持好奇的心态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另一个人的内心,“听见”对方的声音。

这并不容易,因为“排异反应”是一种条件反射,往往已形成习惯,如果不有意觉察,很难被我们发现。因此,练习倾听十分重要。不妨在倾听的过程中时刻保持第三者的视觉,看看对方说到什么时会激起自己的“反应”——情绪、反驳的冲动、听不进去的难受等。觉察这些“反应”,不仅能够让我们有机会发现自己的走神,进而放下评判,继续倾听,还能让我们了解自己。如果每次孩子说的和我想的不一样时我都有强烈的冲动想要“纠正”他,那么,是不是我的控制欲太强了?我太害怕事物的发展超出我的预期了?如果我总是觉得孩子说得不够好,听不进去,那么,是不是我也习惯于评判他人,评判自己,也许这个也是我的人际关系模式?

这些反思,能够让我们发现自身的问题。

也有父母会问:我认真听了,可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关于回应部分,其实我们不必感到过于焦虑。倾听要求的是一种状态,是开放式的态度,哪怕只是不断给予如“爸爸听到了,你很难过”这样的简单回答,孩子也能够感觉到被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父母会感到十分沮丧,认为自己做得不糟糕,给孩子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其实谁都不是天生会当父母的,我们都是从零开始学习。“父母”是一个需要终生提升的“职业”,孩子在跌跌撞撞里长大,我们也在摸索中变得更为成熟。

 

当我们学会倾听,那么,我们就有机会从孩子口中听到“怎么样”才能帮助到他们。

开头的提问,往往没有统一的答案。

孩子到底因为何种原因厌学?孩子希望我们做点什么?

孩子的回答,才是最重要的。

就如以上提到关于“厌学”的几种成因,应对的方法都不一样:

 

不同原因厌学的应对

如果孩子过度自卑,那么我们需要调整严厉的教育模式。多看见孩子的闪光点,从而引导孩子认同自身的价值;

如果孩子自我要求过高,父母可以主动向孩子讲述自己失败的经历,同时鼓励孩子体验失败,并且让孩子知道,失败是人之常情,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父母依然是父母,父母会永远爱ta

如果孩子缺乏自身成长的动力,父母适度放手十分重要。多鼓励孩子独立行动,给予孩子更多抉择的机会和试错的体验,同时作为坚实的后盾允许孩子退缩;

如果孩子遭遇到了校园欺凌,或者缺乏朋友,父母应积极主动和老师联系,以更好地帮助孩子融入集体,同时,鼓励孩子向父母求助,给予孩子更多的情感支持;

……

 

这些回答都只能作为参考,能够给予答案的,终归只有你的孩子本身。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信任孩子:信任孩子作为一个个体,一定有天然趋利避害的本能,会以其自身最大的努力,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我们需要以更平等的姿态,和孩子探讨解决方法,而并非直接灌输解决方法。不妨真诚、开放地问问孩子:问题出在哪里,能不能和爸爸妈妈说一说?你需要爸爸妈妈怎么样帮你?

不要预设孩子的回答。像“我的孩子从来都管不好自己”这样的评判,哪怕不说出来,态度上也会打击孩子交流的积极性。

最后,如果实在难以突破亲子交流的难关,无法了解孩子厌学情绪的成因,或者了解成因后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做,可以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家庭咨询能够促进家庭成员间的交流,打破沟通壁垒,让彼此更好地了解对方,从而共同应对厌学难题。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