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成绩

首页 > 办学成绩 > 学生喜报
学生喜报

学生故事八|何奕聪: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Ta

2018.04.13

英国剑桥大学本科录取学生


何奕聪(Logan He)

华附国际部AP 2018届毕业生

初中毕业于天河中学

2016年插班入读华附国际部

在17/18海外大学申中获英国剑桥大学、华威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录取



我常被说,我的思考往往很有逻辑但是我刚转来HFI的时候,写作还不知道什么是逻辑,AP Language课前两个summatives拿的都是Redo,因为我根本就没理解行成一个argument需要的逻辑;


我常被说,我懂的很多;但是我在决定要准备剑桥申请之前,我没完整读过一本课外书(true,因为我真的找不到这么做的兴趣),而抱着提高sat的心态去读书往往使没有毅力的我半途而废。


我常被说,我是个学霸;但是我在Junior时从来没有为了学习而熬夜、为了分数而培训、为了GPA而过分投入时间。实话说,那个时候,我学习是为了成绩上不被宿友(GPA几乎都比我高)拉下太多和跟着他们勤奋的氛围,而并不是出于学术的兴趣(那个时候我完全没有对学术的热爱)。我当时还无法理解学习的长期目标,只是隐约地知道这是为了更好的大学(而更好的大学是为了什么?更高的物质生活?而这又有什么意义?)。实际上,我的各项分数似乎并不匹配大家对顶尖学霸的预期。


总之,我刚转进HFI的时候非常迷茫—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学术、大学和人生。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懂在没有排名、名誉、和stereotypes的情况下如何分辨哈佛和UCB(加州大学伯克利)哪个更好,甚至说不清楚学习“不实用”的理论知识有什么用,更不会想到脱离HFI主流去爱上一个英国大学(有句话当时我不知道怎么反驳:“如果我可以去一个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学习,我为什么要考虑一个次等的、没落的英国呢?”)


直到梦的开始。



★ 爱的萌芽


原本抱着功利性的态度,我向往的大学是有更多学习之外的空间的(社团活动、社交、实习机会等),which is, in a word, a party school. 记得当时带着现实主义的眼光,我还会关心每个毕业生的平均工资和起薪(/捂脸)。


直到高二下学期的一个下午,我点开剑桥大学的官网,看完之后感觉:emmm,啧,这所学校有点意思:在众多美国大学强调自己师生比可以多小的时候,它有自己的supervision system (让1-3个学生跟着1个Director of studies(Dean,教务主管),which体现了教授对学生真正用心的培养;它的学院制也进一步方便了学生能够得到个性化的关怀和支持。虽然它仅有不到30个的majors(还没有我刚开始想学的商科)的选择与强调学科的理论性,但是这反而让我慢慢懂得了大学专业的意义:对其理论性的强调,剑桥给出的解释是希望通过深入学习一个宽泛领域来找到自己更具体的兴趣、潜能、以及提高一种Transferable skills (之前我的想法是选择一个应用型的商科专业)。还有别的因素,像牛津大学招生官在HFI的宣讲说明的 牛津剑桥录取没有国籍的quota, 让我对剑桥充满好感。


当然,我并不是那么magically地因为一个官网就明白了人生;只是,这么一所有文化、有历史、有故事的学校,着实引发了我对 理论性学习 的重新思考。我从她的推荐书单找了本经济学的书来看(刚开始对经济有一点点兴趣是因为我对需要太多记忆的历史型文科和太多复杂数学的理科的厌恶),结果第一次了解了经济学解释生活中 小到社交行为大到社会问题 的魔力。更重要的是,那种通过经济学思维来思考生活的方法让我让我入迷。加上因为很多其他因素,我慢慢体会到通过学术可以形成的能力、人格、以及看待事物的眼光(critical lens,像一个心理学家与一个律师对待生活中的事物会有不同的、受自己专业影响的看法)。同时,根据“在每个阶段做好该做的事情”的思考,我得出了在academic-rigorous 的本科阶段应该embrace学术追求的理解。渐渐地,我慢慢决定了在本科选择一个更加general、理论性、research-intensive的专业。



 爱的曲折


我对专业的理解更加加强了我对剑桥的爱,我对剑桥的爱也更加强化了对学术方向的理解。只是,当时凭着平庸的成绩,对比历届剑桥成功申请者的水平和开挂人生,我完全不敢想象我和她的未来,甚至不敢把这敢把这份小心思告诉身边的人。


记得高二的那个暑假,我只是把剑桥当作一个梦想,刷sat的时候,用她对sat的要求作为自己的一点点动力。很多人报考八月份美国场sat为了早点刷出更高的分数,而我更多是为了在9.20交申请前赶得及达到她的minimum entrance requirement,来让她看一眼我的申请。


令我惊喜的是,我在八月份的sat进步了90分。只是,适逢ED申请,我再次犹豫是否要放下这段不切实际的情感(ED录取了就无法去剑桥,而ED申请的成功率更高)。纠结了许久,出于现实的考虑,我还是选择了ED,commit了自己更有希望够得着的WUSTL(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然而,我并不是那么“拿得起,放得下”。实际上,在我考完sat后,我就开始花越来越多的精力来准备剑桥的笔试和面试;即使我决定commit WUSTL,即使我意识到我和剑桥的差距,即使我理解 “天涯何处无芳草”,WUSTL对我也足够好, 我还是觉得:如果我不全力争取一下剑桥,我被WUSTL录了,即使满足,也会遗憾。毕竟,那个时候我不太懂怎么去爱一个学校:了解了每一所Ivy League和Top 20 list里的,我也感叹她们很厉害,但是我对WUSTL等名校,仅是“emmmm…很不错”的满意;我对剑桥,which is more distinctive, with unparalleled enrichment in university history, campus culture and emphasis on individuals, 有点特殊。



 爱的逆袭


说到剑桥的准备,我可谓是穷尽了一切“手段”。


我通过研究历届的录取数据,得出了哪个学院在哪个专业录取率最高以及相似专业录取率的不同。比如,发现Land Economy 比Economics录取率高几乎10%,同时前者除了经济的学习还包含了法律与城市规划,which更吸引我兴趣,便决定了申请Land Economy;再比较各个学院对Land Economy的录取率,我申请的学院也相对多一点点录取优势。


我为了准备剑桥的面试,除了读recommended reading list里面的书外,我查遍了我面试官所有的个人资料。其中,我一位面试官来自爱尔兰的法律学博士,而他的Twitter中经常表达了他的一些政治观点(比如他对Article 3 of ECHR 的支持,对脱欧的反对,以及对爱尔兰-英国关系的关注);我基于他的tweets准备了一个问题在最后“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for me?”的问题来问他,结果当时是他当时非常惊讶(他说我提出的问题是很多PhDs正在研究的大问题),估计增加了些许好感。


更戏剧性的是,我选择了去英国面试。记得当时十月初,我收到了剑桥上海面试的申请,但是当时自己觉得准备得很不充足,如果去面试的话几乎没有把握。因为觉得自己还不够优秀和她见面,我选择了把上海的面试Cancel掉,考虑被邀请去英国面试(因为英国面试是在12月,这样自己多很多时间准备,同时据说英国面试可能性更大)。当时这个决定是很艰难的,因为AO(招生官)告诉我 我不一定会被邀请到英国面试(further review required). 后来证明这个决定是很正确的:我取消了之后更加地把自己投入到这方面的准备,也因此有时间接受专门的面试培训(唯一一次课外培训),而这个培训和这段期间更疯狂的准备成为了面试的成功因素。


有人问我在剑桥的面试是什么感受,但是我很难形容。当我见到我的四位面试官时,我把他们当作自己熟人(他们的肖像被我做了很久的微信头像、封面);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似乎被“自动化”了—我意识不到自己在说什么,但就一直在非常流利、不假思索地说,直接展现我的整个思维过程、疑问、和不确定。我甚至提出了面试官一个问题的不充分条件,还有像讨论一样提出了我对阅读材料不懂得地方。当一场面试结束的时候,我完全没意识到我已经滔滔不绝了30分钟。



爱的高潮


面试完和其他面试者交流的时候,大家都对自己的表现充满了自信,因为面试问题确实不是很难,而这使得我渐渐失去刚面试完时的自信。


一个人漫步在剑桥的街道,我带着灰心、不甘与不舍感叹她的美丽的一切和一切的美丽。我只在剑桥待了三天,但是这三天的经历以及她的容颜已经使我难以忘怀。我付出了很多,但是或许就是有的事情就是无法圆满吧。


面试结束已是12月初—ED结果的放榜周期。离开剑桥到了希思罗机场,我的大脑却逐渐被不甘与感性占据:如果我被ED录取,我将要撤回剑桥申请,无法看到剑桥结果;就算是真的希望渺茫,我也要等那一点点的可能;至少,我要知道她对我的表态。再次戏剧性地,我在起飞回国前,给WUSTL发出了取消ED改成RD的邮件 (不值得模仿)。


最终,很幸运,我的梦想成真了;可以去上一个启发了我、是我真爱的学校,是无比圆满的结局。而追求剑桥的经历,其实也是我成长的过程吧。


最后,很感谢Meg,Mr.Cook, Mr. Frost, Mr.C 以及热心学长学姐,在我没有请中介的情况下帮助我的文书;很感谢支持我的同学、朋友、和父母。Without any of you, my dream might have not been made possible.



文字 | HFI Y12 何奕聪

版权归原作者  |  本站公众号整理编辑  |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