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成绩

首页 > 办学成绩 > 学生喜报
学生喜报

学生故事十四|申诗云:活在当下

2018.05.21

HFI学生去向


申诗云(Sunny Shen)

华附国际部AP 2018届毕业生,初中毕业于华师附中番禺学校,在17/18海外大学申请中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纽约大学、威廉玛丽学院、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曼彻斯特大学等海外院校录取。




写在前面:总觉得这个标题看起来很没有追求,但珍惜当下的一切真的挺重要的。


我绞尽脑汁希望我的学生故事能写得文艺并富有哲理,但写到后来发现我就是个只能平铺直叙并且写作不按语法的人,在此请求大家的原谅。与此同时,我也绞尽脑汁希望我的学生故事有个新颖的开头,但最后发现我的故事就和之前99.9%的学生故事一样,要从高一如何被虐说起。



 从压力到习惯压力


打着擦边球进了国际部的我,其实是对被碾压这件事情有心理准备的。但也许我的心理准备做的还不够充足,我还是被周围人在学术或者爱好上的成就给深深震撼了。


记得刚开学的时候,大家都对身边的同学充满了好奇。没过几天,大佬们的老底都被翻了出来——说来还是感觉不可思议,隔壁城市的中考前三,托福听力不做笔记直接满分(当时我还什么都听不懂),入学考试总分最高,初三托福就过百,初中拿遍各种奥数奖的大神们居然就活生生的在我眼前,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输在起跑线上”的深刻含义。也清楚记得有次EAP老师心血来潮给我们测了次听力,第二节课宣布了一下结果:“满分10分,班级最高7.5分,最低分4分,班级平均6分。”我低下头看了看自己4.5分的听力,在心中翻了个白眼——我这是上了什么贼船??


大部分时候我是个能懒则懒的人,但是为了在贼船上混得好一点,我也会很勤奋。深刻地认识到差距之后,我就有了在Ford办公室探讨那让人捉急的成绩单的经历,也有了逼着自己早起20分钟背单词的故事(虽然没坚持几周就变成了早起20分钟玩手机),还有抓着老师多看两眼我的作文的厚脸皮,有了在繁忙时期关掉朋友圈静心学习的坚韧。


其实读了这么多其他同学的学生故事之后我才发现,就算是那些刚开学我觉得是大佬的同学,也在高一的时候感受到了很大的peer pressure。很多时候大家感受到的所谓peer pressure,只不过是对自己要求较高产生的self pressure罢了。


在高一经历了一段疯狂追赶,并在HFI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后,我刚开学时紧张的神经又恢复了平静。恢复平静并不意味着东西变简单了,我只是习惯了HFI的生活:物理80%都是听不懂要靠考前狂cram的,生物名词怎么背都是会记混的,数学几何只能用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应对的,化学都是要把书看五遍才懂的,英语怎么学都是急不得的——我当然会尽我所能地学,但是做人就不要为难自己天天和大佬比,非做前几不可啦。达到自己的目标,其他的时间就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好。



 从理科生变社科生


如果我读普高的话,肯定是个800%的理科生了。我虽然不是什么竞赛型的学生,但是一直认为数理化比语文历史政治那些要死记硬的东西更有意思更有用一些。再加上从小听到大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更坚定了“理工女”的定义。


感谢我高二的作死选课——世界最花时间之AP世界历史,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心之所向原来是社会科学。


我高二的时候选了AP世界历史,当时是抱着一种要做一个“文艺的”理工女的心态选了这门富有挑战的历史课程,但从未想过这门课直接把我的人生方向给扭转了。


说来有趣,这门让我无法忘怀的课,在很大程度上让我的高二生活变得“miserable”。如果真的按照乔尔的要求完成作业,是很容易怀疑人生的(比如我)。记得无数个夜晚赶不完世史groupwork的慌张,读不完supplemental reading的抓狂,复习不完考试的哀嚎,做不完research时的无奈,还有做project发现单独instruction就有10页的绝望。如果Look What You Made Me Do这首歌早一年出的话,它可能成为伴随我写世界历史作业的bgm。


但是,我也记得在课上对各种政治哲学理论碰撞的大彻大悟,对人性的洞见,对历史的分析。结合经济课上的种种理论,把历史和实事从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等角度来分析,总是能给人意想不到的收获。这门课会让人眉头紧皱,热泪盈眶。历史教会我empathize,让我在课后久久不能忘怀那些战争,冲突,自私,无私,悲剧,进步。历史教会我stay humble,让我明白自己的一切都带着历史的痕迹,自己所做的一切也是历史潮流中的浪花一朵。这门课让我人生第一次认识到真正的文科/社科,才不是所谓的死记硬背,而是社会的根基。


我并没有申请历史专业,而是申请了社会学专业。因为我觉得我爱的应该不是纯历史,而是从各种角度分析社会的经历——我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角度,所以我目前也只能将自己的兴趣定义在“社会科学”这个大范畴。社科其实蛮累的,接连不断的reading和essay让人无法松懈,再加上我其实是个从小就不爱看课外书的人,知识面的局限也让我觉得自己在社科方向起步太晚。但当我发现自己可以沉浸在Wikipedia的词条里几个小时不出来的时候,当我发现就算再累也觉得it’s worth it的时候,我想,这就是热爱吧。热爱的话,永远不晚。



 从未改变的初心


不管经历多少deadline的洗礼,summative的摧残,我从来没有忘记自己当时要来HFI的初衷。


初中的我并没有对出国留学有任何想法,HFI的每年光荣榜我看着也不为所动,真正让我爱上HFI的是这里的活动。那时的我翻着VOICE杂志,看着这个社团的成长经历,看着CLAP举办的VOICE OF HFI,看着摄影社撑起的省级大赛,看着辩论社的同学用英文谈论国际大事…我被这种敢于“瞎折腾”的精神深深吸引了。仔细了解,发现HFI的学生不只是学习好,学生还有很大的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便觉得,不管出不出国,至少这是我一直所想要的高中生活吧。于是后来,在对出国也没有太多规划的情况下,我毫不犹豫的放弃了隔壁楼的学位跑进了HFI——学习的同时能坚持自己爱做的事情,探索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的三年,不会错的。


记得高一的时候我这个连相机都没有摄影小白颤颤巍巍地进了摄影社,认真地听着大佬们的讲座,积极地参加各种拍摄。后来又和其他小伙伴们撑起了第二届广东省中学生的摄影大赛,拉赞助,做宣传,联系评委,联系选手。这期间不知磕磕碰碰多少回,甚至当时父母都很担心我过度操心大赛而影响成绩(后来我就很少在他们面前提大赛了,该忙的继续忙,但好像也没影响成绩哈哈哈)但也懂得了很多处事技巧,认识了很多其他学校的摄影大佬。高二当上了摄影社的社长,也才明白当社长其实比想象中的难很多。要想着如何协调高一高二社员的时间来开会和组织讲座,要想着如何合理安排ddl让大家按时按质完成任务,要想着如何尽量让每个人都来做自己感兴趣的任务,要想着外拍地点怎么选才能拍出华丽而不落俗套的片儿,要想着怎么跟学校协调各种校园活动的拍摄工作,要想着如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而不是机械地安排任务…这一切好像写起来挺容易,但做起来有时候会很闹心。有时候我会看着电脑上的日历,周一周二周四都有考试,但是为了保证社团活动的频率逼着自己周三去开个讲座。很多个晚上就算作业没做完,到了时间也是要屁颠屁颠的跑去开会,剩下的事情留到回宿舍再完成。有时候SAT大敌当前了,但有些事情紧急必须要开会讨论,必须要花时间处理事情安排任务…现在想来,这些都是高中生活精彩的笔墨,充实快乐。


高中的忙碌没有让我放弃每周日“起驾回宫”的传统——少年宫合唱团的排练。我是小学六年级考进的合唱团,一呆就是七年时间。对合唱团的感情是热爱,也是亲人一般的陪伴。合唱团的伙伴们大部分都才小学初中,也有个别大学了还在坚持带大家唱歌的哥哥姐姐。但不管年龄的差距,音乐(还有狼人杀)总是能把大家紧紧联系在一起。有时候周六晚上我会觉得事情好多压力好大第二天不想去排练,但每次排练完又觉得浑身清爽,所有烦恼都抛之脑后。阿卡贝拉在中国并不算流行的音乐形式,而我们所学的美声唱法更不是。不过,那些八个声部组成的和弦,多变的节奏传递的情绪,这些复杂的音乐杰作又岂是旋律简单的流行音乐能够解释的。在合唱团里我是Alto I(中声部)的一员,不唱最引人注目的旋律,但在和声中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音乐感情。我和合唱团的伙伴们踏过了欧洲六个国家,每到一处总能感受到音乐底蕴的震撼。坐在教堂里细细品味其他合唱团的演出,不懂他们的语言,但总能被深深的感染,也算是体会到了什么叫做音乐无国界。一直很庆幸阿卡贝拉是美国大学里很主流的音乐形式,所以大学即使再忙,我也会把这份爱坚持下去。


还有还有,辩论社中对各种国际事务的探索,对逻辑的分析,对哲学理论的探讨也让我成长了许多。说起来我是很惭愧的,辩论社的大佬们很多都研读哲学书籍,时刻关注时事政治,对国家对各种政策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他们经历着existential crisis思考人生意义的时候,我始终觉得我每天最大的难题是“今天早上/中午/晚上吃什么”。但是,即使我不能达到他们那样博学的高度,即使我可能天生就不是一个在平日里喜欢谈论高级话题的人,我始终觉得keep an open mind,认真学习别人从什么角度思考问题十分重要。我不得不承认这些政治哲学话题并不像旅行,音乐和美食一样让我感到兴奋,但我偶尔也会上网搜搜哲学史,看看crash course的哲学系列,逼着自己读完公众号上那些晦涩难懂的中国政治经济分析文章。和那些大佬比起来,我所了解的只是皮毛中的皮毛,不过一个人,多知道些东西也没什么不好的。


其实高中很有意义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在VOICE上给喜欢的选手大声打call,比如和MUSE的小伙伴上台唱歌,比如国际日心血来潮跑去当了个主持人,比如万圣节在鬼屋里吓鬼,比如有事没事和朋友xkyb,比如和Baldwin班的朋友们周末魔鬼徒步,比如自己做好攻略和同学跑去旅游…回忆太多,难以言说。只想趁着有机会有时间有精力把所有事情都体验一遍。



 顺口说一句时间管理


可能有同学看见时间管理四个字就放弃了吧——“我就是个拖延癌晚期无药可救的人”。


好巧,我也是。


我的学生故事是3.3开始写的,本想着3天写完,写到这一part的时候已经4.5了,你说我像个不拖延的人吗?


不过对于我认真想做的事情,我真的不怎么拖延(我不是不想写学生故事,我真的不是这个意思)。

在老师和朋友的眼里我是个比较organized的人,但我觉得我只是有很多不是很想做又必须做的事情(比如学习),所以我只能尽量地快点完成任务,挤出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罢了。


在此简单的分享一下平时安排时间的方法。每个学期开学的时候我都会认真看老师发的syllabus,并在电脑上标出一整学期的考试/due时间,这样我就可以知道在某几周的时候我会比较清闲,在某几周的时候可能会很忙(其实在繁忙周我并不会提前开始复习的,因为每次计划着提前复习我最终都去咸鱼了,但至少我可以mentally prepare一下我会变得很忙qwq)。于是我就知道我可以什么时间安排看看电影,周末出去玩,煲剧,什么时候我可能每天都要在istudy学到阿姨赶我走。在每周日晚上,我也会在电脑上列出本周所有的任务(sat阅读做几篇/project要完成哪几part之类的),然后详细地在日历中标出每天的几点到几点要完成什么任务,这样才不至于时间都在“一时没想起来自己该干嘛所以就去玩手机”中度过了。当把学校的东西安排完的时候,剩下的时间就用来玩社团/看视频/爱干嘛干嘛啦。当然,时间管理方面我也没有什么强迫症,一般完成60-80%我就很满足了(不规划的话我可能就闲鱼太多最后只做了30%的事情,所以相比之下还是有计划好一些)。如果有强迫症的话,很容易因为完成计划太难而太过受挫,以至于无法坚持继续规划时间了。


HFI学生的学习计划

(图片举个栗子,时间为去年十一月底期末考前事情特别多的一周,蓝色为自习时间)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申请季


关于申请季,在朋友圈已经宣泄了太多很personal的情感,在这里不想多说我的负能量,就还是继续鸡汤吧。


我是个追梦人,有了最爱的学校之后其他学校也很难入我的眼睛。实话说,我的ED和ED II都挺任性的,全凭一腔热爱不在意最终结果。Meg警告过我RD的残酷,所以我也做好了被拒的很惨的心理准备。结果吧,我的RD被拒得比想象中还惨,特别是在三月中旬每天起床都收拒信的日子里的那种挫败感,终生难忘。


但我始终觉得坚持自己的梦想是我申请季做过的最正确的选择——如果ED选了一个其他的学校被录了,我就没有机会知道自己RD会被拒得很惨,也会永远对梦校心存幻想和不甘。我的人生就申请这么一次大学啊,怎么愿意就这样放弃自己的梦想。俗话说得好,人要有梦想,万一见鬼了呢?


不得不说没有梦校的学弟学妹其实挺幸运,因为你们不需要在梦校和现实中纠结了。同时,也想对和我一样决心追梦的学弟学妹说一句,追梦可以,不过请你们对追梦后最坏的后果做好准备。我是有所准备的,我ED的两所学校都没什么把握,一个possible后果就是RD阶段的激烈竞争让我连一些本来ED可以进的学校都进不去了,最后全聚德然后去保底校上学——这是最坏的结果,我personally是能接受这个结果的,人生路还长,十七十八岁的年纪也不怕摔这一跤吧。不过也真的很幸运加州大学这么爱我,没让我在申请季摔这一跤。可能我就是英文名起的好了一点(Sunny is destined to go to California)运气好了一点,其他的并没有什么比朋友们优秀的。


虽然我的申请季,ED两所学校都不要我,RD最喜欢的3所学校也都抛弃我,但我也很幸运地被Cal收下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被录取,申请季告诉我的一个道理就是人生很多事情就是充满着不确定性。整个申请季和申请季的结果都和我一年前想象的截然不同,但庆幸的是被申请季洗礼完后我也还是那个开开心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人,还是那个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的人。总的来说,申请季就是个你觉得会要你的学校不一定要你,你觉得不要你的学校不一定拒你,你觉得会被录的同学可能没录,你觉得没戏的同学也可能进了的玄学过程。申请季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只能尽力把自己能掌握的东西——文书/裱花/gpa/活动等等——做好,其他的就放宽心态听天由命。当然我觉得我在这里说再多也没用,大家还是会紧张,还是会焦虑。可能这就是我们出国党的人生中必将经历的过程吧。不管这个过程是多么的焦虑和难熬,相信我,它会使你想明白一些问题,会锻炼的心智,使你成长的。


申请季也让我发现了自己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身边的人:虽然对留学很多东西一知半解但一直都支持我引导我的父母,从高一就一直鼓励我给我加油的Ford,跟我探讨文书探讨人生(和八卦)的马哥,带着我在struggle文书中学习成长的顾问,和我一起吃饭闲鱼看微博热搜聊八卦讲笑话逛淘宝追星的死党,虽然今年离开了hfi但又给人感觉一直都在的乔尔,等等等等。这些人都是我高中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此一句感谢送给你们【手动比心】。


最后再补充一句申请季让我明白的道理:最重要的不是你去了什么学校,而是你自己本身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可以在一个排名500开外社区大学里博览群书,也可以在哈佛大学里自暴自弃。An offer doesn’t define you, nor does a rejection. 希望大家在申请季strive for the best result的同时,不要让一个结果阻止自己成为想成为的人。



 一个“没追求的人”的人生观


从小到大我都不喜欢别人问我一个问题:你以后想做什么?


我不知道啊...


我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梦想,只是觉得未来太遥不可及,我有太多还不懂的东西,就算夸下海口定个目标,也不知道如何去实现。


我真的从来都不知道我远期目标是什么,若是非让我说一个,我只能给一个诚实但听起来很不远大的愿望:开心就好。


我的确是个开心就好的人。永远在做着让自己现阶段能开心起来的事情。


都说申请季让人思考“我是谁我在哪”的人生问题,但是申请季结束了我其实也没有想清楚。我不知道我未来会是个在大公司朝九晚五的人,还是一个在大学里搞学术的人,还是一个旅行家,或者是个自由职业者,或者心血来潮成了街头艺人…我觉得这些人都挺酷的,但我具体想成为那种,我不知道。


虽然未来看起来遥不可及,但我近期的目标我是很清晰的—继续学摄影,多旅游,多看电影,多看书,学吉他,多唱歌,珍惜剩下的高中生活等等。我知道我现阶段想要什么,那就做好现在该做的事情,未来的路就不要过早担忧了吧。趁着年轻到处看看到处学学到处玩玩,活在当下,感受当下。


关于未来,无需过分焦虑,总有一天我会有答案的。


——2018.4.8 终于写完学生故事的拖延Sunny




文字 | HFI Y12 申诗云

版权归原作者  |  本公众号整理编辑  |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