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首页 > 校园生活 > 校园动态
校园动态

学生故事七 | 刘恩慈:Find My Way Out

2018.04.10

斯坦福大学本科录取学生

刘恩慈(Jessica Liu)

华附国际部AP 2018届毕业生

初中毕业于华师附中

在17/18海外大学REA阶段申请中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录取


我的高中三年,一半迷茫,一半迷惑。那“迷茫”和“迷惑”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对我来说,大概就是前者让我联想到找不到方向和目标的无头苍蝇;而后者则让我联想到一个努力思考人生的年轻人(大概是哲学系的?)。



 迷茫 


刚进HFI,我就非常迷茫。每当我听到一些同学在谈及梦校的时候那种坚定的语气,就很心塞。我从来没有了解过大学,就连MIT不是藤校的都不知道。而因为没有梦校,我更不可能有什么热爱的专业了。在如此迷茫之际,我该从哪里开始探索呢?于是我开始怯怯地按照我仅有的几个“兴趣”尝试了几个社团,结果这不但没有消除我的迷茫,反而让我更加摸不着头脑。于是我换了一种思路——与其精挑细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还不如只要有活动就参合一脚,再看看自己喜不喜欢。我把每一次学校活动当成一次尝试的机会,无论活动大小。我并没有觉得参加每一个学校活动是浪费时间,也不会觉得广泛尝试的效率比有针对性地参加活动的效率低。


这么想着,我很快进入了“啥事都参合一脚”的状态。只要有主持活动,我一定会去参加选拔;只要有志愿者活动,我一定是最积极进群的那个;只要有社团活动,我一定积极揽任务。虽然高一一年我看起来参加了很多活动,但我内心深处却是非常地羡慕那些可以立刻找到自己的集体的同学。我也渴望有明确的专业兴趣,并且找到组织,和伙伴一起把这个领域的研究做好做深。


就在我以为要带着“找不到真正热爱的事情”的遗憾结束高一,继续迷茫地进入高二的时候,我就得到了一个主持毕业典礼的机会。像被流星砸中一般,我幸福地想要晕倒 – 不仅是因为毕业典礼是学校最重要的主持活动之一,而且因为我高一尝试过的杂七杂八的活动中,终于有一项被认可了。我想这次毕业典礼主持对我高二做活动的方向有着决定性的的影响。



 迷茫 --> 迷惑 


趁着高一结束之际抓住的对主持的热爱,在高二的一年里,我基本上没有缺席任何一场学校活动的主持。但是和高一相比,因为我已经认定了主持是我高中三年要坚持进行的活动,所以我开始重视主持技能的进步。我开始努力在高三主持大佬的身边偷师学艺 ,比如说,怎么做小卡片,如何处理冷场的情况,以及在不同场合下的仪态语气的微妙差别。因为有了努力的目标,我渐渐开始感觉迷茫开始变淡。比起思考我应该往什么方向前进,我开始思考如何在我选择的方向上更进一步。


但是毕竟还处在迷茫到迷惑的过渡阶段,人一旦没有明确的方向或者确定的未来,就容易随便幻想 – 相信我,这是human nature(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我当然也会幻想(因为我也是人)。我就幻想着把public speaking,尤其是主持,作为我高中三年的亮点活动,一招搞定招生官,拿了大学offer就跑路。抱着这种幻想,高二的我自信满满地再次参加了毕业典礼主持人选拔。可能很多人看到这里已经猜到结局了。没错,我落选了。选拔是下午进行的,当天晚上我就胡搅蛮缠地从Delia那里得知了选拔结果。知道结果之后,我一边忍着被强烈的情绪冲出来的眼泪,一边扯着平常的搞怪的笑脸问Delia:“老师,你就不能告诉我为啥不选我吗哈哈哈?”Delia说,我的主持风格过于富有激情,和partner搭配会稍微有点违和。好吧,主持风格激情又不是我的锅。虽然这么想着,我还是在和Delia说了拜拜之后去洗手间大哭了一把,心里想着,这事儿没完。回家后,我又联系了另外的参与了主持人选拔的评委老师,他们给了我几乎一样的回答。就这样听着他们几乎一致的回答,我不再想哭了 – 反而有点想笑。好吧,不去主持就不去,我至少明白了自己主持风格存在一些问题。之后再有类似的主持选拔,如果我改了这个问题,肯定就没有理由不选我了。哼。


在所有高二的经历之中,对我来说最重要,也是我最感激的经历就是加入了哲学社。初识这一群哲学爱好者(大佬们),每天讨论的什么existentialism,Descartes, 还有Absurdity全是我听都没听过,听了也听不懂的东西。我依稀记得自己高二的第一学期的每一次大家聚在一起,都只是静坐在第一排,似懂非懂地听着学长学姐们讨论一些我觉得理所当然的问题,一句话也不敢插。每次听完我都会因为无法插入那些深奥的讨论而心塞一个下午。但是,为了尽快能够在meeting上插话,我回家后也会狂看哲学纪录片和书。到了高二下学期,我相对第一学期有了巨大的进步:每次meeting我都可以插上一句话或者问上一个小问题了:)。为此我自豪了一个星期。


就是在这种慢慢积累哲学的过程当中,我开始有了一点点方向感 – 迷茫开始变成迷惑。若不是这些刻骨铭心的努力和坚持,我大概不会想到去申请斯坦福人文夏校的哲学session,也不会在选择major的时候坚定地点下philosophy。在斯坦福人文夏校,我接触了更加系统性的哲学学习,也第一次写了哲学paper。最重要的是,斯坦福人文夏校让我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 加强了我的方向性。我上的课是Evil,而我们班70%的同学都组成了一个“小”团体,每天吃喝玩乐都聚在一起。我属于剩下的30%,但是我并不觉得孤独或者是被边缘化了。因为在这三个星期内,我发现只要在lecture上听得认真,讨论的时候能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跟同学讲话的时候能够有理有据,和同学一起玩的时候也能说上话,就一定不会被孤立。而除了学习时间之外,我和另外几个真正的好朋友一起在校园里散散步,自自拍,买买星巴克,逛逛斯坦福书店,泡泡图书馆,日子过得无比滋润舒适 – 既不缺乏紧张感,又不至于像过度注重社交的同学一样挑夜灯赶paper。


这次夏校经历让我明白了,自己最想要的生活是能够不失去自己的节奏,又能够轻松融入与自己不同的团体的偏研究学术型生活。我发现读书和写paper并不会让我感到枯燥乏味,反而让我对研究的深度愈发感兴趣。发现了这一点之后,我开始把自己的目光集中在了研究活动上,这也大概就是为什么我会在高三如此忙碌的时间里还做了一个CS research project。



  迷惑  


我的迷惑期横跨了我整个高三。刚上高三,我就被申请季带来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在和我的AC同桌回忆申请季的时光的时候,她说:“那段时间你好像每天心情都很糟糕”。她这句话说对了一半:我并不是每天心情都很糟糕,只是我的脸是黑的(微笑脸)。脸黑的时候,其实我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都说文书要写出最真实的自我,但是首先得搞清楚“真实的自我”到底是怎样的啊!


为了思考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尽了“办法”。因为高三的自习课比较多,我就有非常充足的时间赖在升学指导办公室门口的长凳上等Meg,或者坐在istudy的灰色沙发上盯着窗外浓密的树叶沉思,或者徘徊在三楼老师办公室前等Delia跟我聊人生。在这些等待和沉思的时间里,我的思绪会飞回出生的一瞬间,然后像放映电影一样,把我人生过去的17年中每一个重要的细节和阶段都播放一遍。而这一切只是为了找到那几个可以定义我的形容词。


从六月初到REA提交申请,在这5个月中,我的文书推翻重写了不下10稿,每一稿平均下来也改了大概6个版本。但是我不厌其烦。我记得自己的第一篇文书写的是自己最引以为傲的主持。刚开始写文书的我脑子里大概只想着把自己最耀眼的活动写进去,让招生官看见。我总是一边痛苦地剖析着自己(其实我现在都不知道“剖析自己”是啥意思),一边像完成任务一样地打字,一边幻想着马哥看了我的文书后就一个字“好!”,然后坚定的告诉我“你稳了!”(大家,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直到提交申请的前一个星期,我才逐渐意识到,我忽略了一些我生命中更加细水长流影响深远的东西 – 比如音乐,比如运动,比如纪录片。更重要的是,我逐渐把写文书当成了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而不是沉重的任务。想通这件事情之后,我的思维变得更加自由了。我把非常小,或许还有一点羞耻的事情写入brainstorm的文书idea list里;我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情感发泄成文字;我把自己的黑历史和负面情绪讲出来给老师同学,倾听他们的回答。在无数次的交流反复中,我找到了自己的最爱(还是不透露比较好啊哈哈哈哈)。爱到什么程度呢?主文书加上斯坦福的补充文书一共有11个问题,其中5个问题的回答里,我写到了它。



 迷惑 --> 迷茫 


12月初拿到offer之后的我,以为之前的迷茫和迷惑都将会离我远去,我就可以快快乐乐地煲剧了。但是,申请季结束之后,我一度陷入新一轮的迷惑 —— existential crisis。大学尘埃落定之后,努力的目标也消失了,我失去了方向,再次变成了三年前那只无头苍蝇。但是三年的高中生活还是把我变成了老司机。和高一不同,我把自己沉入了书的世界,尤其是哲学历史书。除此之外,我也去主动地找同学老师聊天散步。更重要的是,我发觉自己面对高三后申请季的迷茫和高一初始的迷茫,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高三的我可以更快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并且理清楚自己的思绪,而不是盲目地尝试。另外,我也更能利用好周围的资源来解决问题了。


我突然意识到,成长大概就是迷茫和迷惑不断地交替反复的过程。从迷茫时的找不到方向,过渡到迷惑时的努力寻找答案,之后总会来到一个新的迷茫状态。而我能做的,就是在迷茫的时候坚持寻找方向,在迷惑的时候努力向答案靠近。


最后,我想特别感谢那些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指明方向,在我迷惑的时候引导我靠近答案的人们。感谢马哥的耐心,Delia的鸡汤(不毒!),以及其他老师给我的鼓励。


感谢陪我绕着操场散步的小伙伴门,给我推荐微信小程序的开心果们,以及陪我买奶茶的朋友们。


感谢耐心接受我“精神垃圾”的父母。


感谢所有对我一直怀有信念,给我信心的可爱的人们。


遇到你们,真的很感激。



文字 | HFI Y12 刘恩慈

版权归原作者  |  本站公众号整理编辑  |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