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动态

首页 > 校友动态 > 校友动态
校友动态

HFI→NYU→匹兹堡 | 郝贝诗:我的本科直升博士之路

2018.02.28


华附学生

2009-2012 华附国际部AP
2012-2016 纽约大学,传媒与哲学双主修毕业
2017- 匹兹堡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学海无涯苦作舟


许多人听说我选择了哲学博士生这条路,都非常不解。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不仅意味着未来六年都要在看不完和写不完的论文里度过,而且拿到博士学位之后也很有可能会一辈子留在学术界的象牙塔内做研究,教学生。这个决定关乎一生,意义重大,也必然来之不易。



去纽约读传媒


也许熟悉我的人会对我的决定没有那么惊讶。犹记得很小的时候便常常站在爸爸的书架前,胡乱翻着那本陈旧泛黄的《悲剧的诞生》,那时候自然是看不懂的。初中的时候认真地读了《苏菲的世界》,算是真正打开了哲学思考的大门。高中在HFI学术氛围比较开放与自由,并且鼓励学生发展学习兴趣,让我有机会阅读了更多哲学作品,也作了许多独立的思考。但那时候还小,受世俗成见影响,隐隐觉得读哲学没前途,也没“钱途”,便从未往专业方向想过。十八九岁的年纪心性未定,只想去经历多姿多彩的世界,便选择了位处世界经济、文化、潮流中心的纽约大学,以及传媒这样的文化娱乐产业。


HFI毕业校友


一个人的人生像是一本创作中的书

我从未后悔过我的决定,在纽约的头两年里每天都有各种精彩离奇的见闻与经历充斥着我的生活。我想,这世界上也许再没有哪个城市能够像纽约这般,满足一个十九岁少女无穷无尽的好奇心。我每天与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朋友们交流,尝试各种新奇的餐厅和酒吧,参加各式各样的演出、展览与讲座,也去了许多不同的传媒娱乐公司实习。直到大三上学期的时候,我的学分即将修够,完全可以三年毕业。在初尝了世间百态,真正考虑要毕业进入社会的时候,我却犹豫了。在纽约,在传媒业,我的好奇心与猎奇心理得到了满足,但我却没有认准“那就是我的人生”的决心。一个人的人生像是一本创作中的书,我时常问自己,你想用一生的时间,写出一篇怎样的故事?在临终时回顾一生的时候,你希望看到的是什么画面?


华附校友大学生活


开启哲学学术生涯

那时候的我是迷茫的。我与父母沟通,他们非常乐意我在学校再待一年,按正常时间四年毕业。哲学主修要求十门哲学课,我决定用剩下的时间把它啃下来。自小对哲学的热忱自然是我做这个决定的主要原因,但不得不说,我那时才发现纽约大学哲学系世界闻名,确实让我震惊之余感觉“岂有便宜不占的道理?!”而我当时想的是,我在传媒业已经有足够的知识与经验,不管哲学读的如何,总是可以再回去在传媒业找到工作的。在这样保有退路的心理下,我在大三下学期开学第一天敲响了哲学系本科生导师的门,那是位非常著名的伦理学教授(David Velleman)。他惊讶于我看似贸然的决定,但他没有鼓励我也没有劝阻我,而是用哲学家式理智客观的语气告诉我,一年半读完哲学主修是可能的,只是会非常辛苦,你可以先试一个学期,考虑一下再决定。我欣然接受了建议,便开始了我的哲学学术生涯。



在哲学的领域里,完完全全地做我自己

上哲学课给我的感觉,如果用两个字形容,是舒服。不是没有困难,我也经常无法理解教授在说什么,写论文也经常拿B,但我努力想与教授沟通,努力想写出一篇得A的论文,想尽全力听好课学好知识的欲望,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在传媒业,我的一切努力似乎都来源于外部的压力。所有同学都找实习的时候,我知道我也要努力找实习;所有同学都积极地建立人脉,我觉得我也得出去社交。当然获得一些成绩的时候也会高兴,但那高兴也像是外界加诸于我的。而在哲学的领域里,我完完全全在做我自己想做的事,为我自己努力。庆幸的是,我的努力也有回报,在十门哲学课里,我拿了七个A和三个A-。


华附毕业生


找到自己的路

到了大四,我再一次面临着毕业之后何去何从的迷茫。我此时已经知道哲学是我想要走的路,但一方面美国的分析哲学流派对我来说依然非常陌生,因为我在中国接触到的都是尼采等人的欧陆哲学。另一方面美国的哲学系大多不开设硕士课程,只有六年制的博士课程。通过与博士生们的交流,我知道我这样单薄的哲学基础要考上好的研究生院确实费力。而此时,让我无比感激与庆幸的是两位恩师的出现,堪称我生命中的贵人。一位是Harvey Lederman,毕业于牛津大学,当时是纽约大学的博士后,现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在修了一门他的逻辑学课程之后,他主动找到我,告诉我他觉得我很有潜力,希望我可以考虑申请研究生院,他愿意全力支持。另一位是Cian Dorr,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当时已经是颇有声望的形而上学教授。我旁听了他的形而上学课程,非常感兴趣,课后经常与他讨论,自然就熟络了起来。他听说我有申请研究生院的想法,非常高兴,也愿意尽他所能支持我,甚至将他未发表论文和书的草稿发给了我。在两位恩师的帮助下,在本科毕业后的半年里,我对各国的哲学学术界做了许多调查,最后敲定了想要申请的学校名单,也写出了一篇用作申请写作样本(writing sample)的论文。


华附国际部校友


博士生活,痛并快乐着

当时我有幸受助于的教授绝不仅仅这二位。不论是本校的还是外校的,只要我当面或发邮件提出任何疑问,所有教授都非常慷慨地倾囊相授。这是我非常感激的。而与教授们轻松愉悦的相处也更坚定了我进入学术界的想法。象牙塔内相对纯洁的氛围,对理性与知识的推崇,确是在别处很难见到。我也很感激我的父母,他们一直作为我坚强的后盾,对我的决定作出了无条件的支持。2017年初,我凭借着写作样本与几位教授的推荐信,拿到了另一哲学名校匹兹堡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现在的我作为第一年博士生,虽依然在看不懂的论文和写不好的论文中挣扎,但我每一天都痛并快乐着。毕竟这痛苦与挣扎是我自主愿意选择承受的。最后,我认为迷茫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耐心地探索自我,积极地体验世界,谦虚地向别人请教,我相信每个人都终会找到自己的路。